他山之石/在弯道的「纵向沟槽」路段究竟有什么作用?

170706_11

 

旅游骑乘时在弯道等路段有时会出现这类有著「纵向沟槽」的路面,感觉上好像会很容易打滑,因此经过时总让人感到恐惧。

 
笔者在上周末进行了一趟前往长野的旅游骑乘时,在越过山岭的弯道上就出现了「纵向沟槽」路段,就算「纵向沟槽」路段的距离不长,但是在高速的连续弯道上几乎全是「纵向沟槽」路段,老实说让人觉得很不安。

 

170706_14

 

行进中的轮胎胎面在接触到路面的沟槽后会感觉轮胎出现扭动,轮胎的抓地力也开始让人失去信心,那么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这种令人不安的「纵向沟槽」路段呢?

为了防止打滑事故发生的沟槽工法

找了许多相关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这是所谓的「沟槽工法」,有与行进方向平行的「纵向沟槽」,及与行进方向呈现垂直的「横向沟槽」两种工法。

 
根据参与「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施工而成立的日本干式沟槽施工协会的网页介绍,挖设这类沟槽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道路上发生打滑事故。

 
具体的效果为「透过在路面上挖设沟槽能够提升路面的排水性,防止水漂现象及路面结冰、缩短煞车距离等各项优异的好处」,此外,还有能「在弯曲路段稳定骑乘操控、防止雨天时在直线道路打滑,以及缩短路口前的煞车距离」等效果。

 

170706_12

「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的作用各有不同

「纵向沟槽」和「横向沟槽」各有不同的效果,「纵向沟槽」主要是透过轮胎崁入沟槽产生防止打滑的作用力,如此一来在弯曲路段将能够提升轮胎的抓地力,或是稳定转弯时的操控性,在直线路段时也能避免因为横切风所产生的打滑事故。

 
「横向沟槽」的效果则是在于车辆行走时透过来自轮胎的声音和振动,防止驾驶打瞌睡和促使驾驶减速等具警告性的目的,在路口、斑马线、收费站等前方挖设「横向沟槽」的话,也有助于缩短雨天时湿滑路面的煞车距离。

对于「纵向沟槽」的效果感到疑问

170706_01

 

关于「横向沟槽」路段的功效说明确实令人觉得有道理,因为也可以看到有些观光道路等路段被命名为音乐道路等,这是透过调整沟槽的间隔,利用车子行进时道路所产生的声响演奏出知名乐曲的结构。

 
例如芦之湖Sky Line就有演奏「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开头曲目「残酷天使计划」的音乐道路而相当有名呢。此外,在雨天时「横向沟槽」的排水效果佳,确实具有缩短煞车距离的效果。

 
相较之下「纵向沟槽」路段的效果又是如何呢?确实「纵向沟槽」应该具有截断路面上的冰膜、排除冰雪,以及在雨天时促进路面排水,使路面迅速干燥等效果。

 
不过,笔者对于前面提到的纵向沟槽「在弯曲路段提升轮胎的抓地力」或是「转弯时提升操控安定」的功效却总是无法心服口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纵向沟槽路段真的能够提高摩托车的行车安全吗?

170706_02

 

相信已经有不少人也留意到了,骑士之所以对纵向沟槽感到不安的原因应该是在于摩托车和汽车的特性不同之故,沟槽路段的好处主要对汽车发挥作用,稍微一不留意可能就对摩托车行车产生不好的影响。

 
常说摩托车轮胎接触地面的面积大约一张名片的宽度而已,和汽车相比可以说是非常地小;此外,摩托车的轮胎形状属于圆形断面结构,和汽车大不相同。

 
因此,当摩托车转弯时主要利用操控把手一边调整车身倾斜角度一边转弯,所以相较于利用四轮转弯的汽车,只有两轮的摩托车对于路面变化的因应性相对较差。

 
有关于沟槽对于摩托车行车的具体影响,笔者没有透过实验进行精密的调查分析,所以无法具体地指出确实的好处与坏处,不过以长年身为骑士骑乘在各式各样的道路上的经验来说,确实有以上的亲身感受。

同时为摩托车与汽车带来行车安全需要花费些心思

170706_13

 

在日本的道路确实拥有实际成效的沟槽工法,无庸置疑地是一项优异的技术,但因为摩托车和汽车具有极大不同的驾乘特性,所以今后还是希望相关单位能够针对这个部份进行更具体的检証,并且多花费些心思进行改良。

 
关于这个部分,笔者有一个个人的想法,例如在摩托车行走的车道中央附近不挖设沟槽,而只在汽车轮胎通过的车道两侧设置沟槽的话,这么一来摩托车和汽车都能安心地驾乘。

 
因为从骑士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设计下就必须保持骑乘在摩托车车道的中线处,将有助于提升安全骑乘的警戒心,说不定也能因此降低突然变换车道所造成的车祸事故。

 
反之对于汽车驾驶人而言,因为有沟槽说不定因此能降低对前方行车摇晃不稳定的摩托车的不满情绪。

 
以上就是笔者在周末的旅游骑乘时所留意到的骑乘现象,不知道大家觉得如何呢?

 

 

「Webike news」编辑长 Kenny佐川
「Webike – 广州威百客」编辑部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