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派军挎,鑫源自由风500详细解读

“挎子(也有叫边三)”在摩托车里是个很独特的种类,它的概念最早由法国人提出;大概在19世纪90年代,一个法国军人想出了一种能加大自行车装载能力的方法(下图),并称为“自行边车”,这就是最早的“侉子”了,在这一理念上,逐渐衍生了由燃油两轮摩托车为主车体的,不同风格的侉子摩托车,其中,有一个是更为独特的存在——军挎。

二战期间,挎子由于良好的通过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及比两轮摩托车更强的运输功能受到了军队的青睐,这期间诞生了许多军用侉子(如下图的宝马R75),他们为了战争而生,也因为战争的结束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

进入和平年代,可能是受到战争电影的影响,有不少人喜欢军挎。

国内大多数人对军挎的记忆应该是“长江750”,它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和回忆,那扎根记忆深处的独特情愫,让人难以忘怀。随着长江750的消失和一部分的离去,那段特殊的记忆也随之消逝,但关于军挎的故事却还在延续。

作为国内极少数还在坚持原厂制造挎子摩托的厂家之一,鑫源在2015年推出了其首款边挎子“周末风”,同时也是国内首款复古挎子,圆润优雅,充满温情的周末风,是鑫源对“浪漫主义情怀”的完美展现。

经过2年左右的潜心研发,鑫源的第二款挎子,于近期公布价格(3.98万元起),开始正式开始销售,它就是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军旅风格的挎子,取名“自由风”。粗旷的军挎造型配上带有独特属性的军绿色,硬派军挎的感觉一下子就把脑海深处的记忆唤醒,不知你有没有同感呢?

在详细介绍自由风之前先聊一些大家可能不太感兴趣、但很能说明问题的事。首先,在自由风研发期间,我们曾受邀参加了该车的内部评鉴会,就该车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上图就是我们当时测试的工程车。对比新车你会发现工厂做了很多修改,比如后面要重点说的前减震结构等。在这期间工厂还请了多个资深侉迷参与,提意见,然后继续整改。

再者,对比上图你会发现,自由风的主车体好像就是鑫源自家的铁甲440?但仔细对比又发现有多处不同,具体后面会细说。说明鑫源在自由风上花了不少心思,在这两年左右时间里应该是做了不少事情,虽然有研发周末风的经验,但在自由风上面同样没有掉以轻心,反而更加慎重。

自由风的长宽高为2300*1620*1240mm,轴距1520mm,最小离地间隙190mm,车身尺寸和轴距都要比周末风大一号,加上超高的离地间隙,首先从外观气势上,给你军挎那种威猛高大的感觉。

车头尽可能的简洁设计,圆形单灯,圆筒式仪表,大喇叭都是很经典的二战时期的军挎元素。

大灯和转向灯均为传统的卤素灯泡灯源,稳定可靠,方便更换是它经历战场考验流传下来的优点。以现代大多数人的眼光来说,也叫低端,但这不是一辆过分追求高科技配置的车。

大灯加上金属灯罩(选装)后更有感觉,同时也为大灯的安全增加了一份保障。

大灯左上角的大号喇叭不是出厂标准件,标准的喇叭在大灯下面,这是二战时期军挎的特点之一,用户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装。

圆形液晶仪表是车身少数不多的,与现代接轨的地方之一,追求纯粹的侉友可能更喜欢传统的机械指针仪表。

左边车把上加入了USB充电接口,方便日常或长途使用,相对来说这也算是现代元素之一。

右边车把上这个装置是倒车时候用的,它比周末风上面的更好用些,具体会在下篇的试驾感受中说,其余手把功能与传统的两轮车没啥区别。

复古水滴型油箱,容积为13L,对于这台超过600斤的大家伙来说,出厂13L的油箱续航有点差强人意,不过,后期可以通过改装来增加续航。

镀铬油箱盖、子弹袋、弹夹盒、油箱帖,这些元素是军挎风格的体现之处。

个人非常喜欢油箱上的鑫源的铜标,复古而有机械感,年代味十足。

分体式军挎座椅设计,个人觉得如果采用单座的设计应该会更有味道(当然后期也可改装),

出厂标配后座更多的是为了实用性考虑,试坐后感觉舒适性还不错。

座椅两侧预留了足够的空间给用户后期改装,通过车架两边的螺丝固定,可以加装边包或物品箱。

加高挡泥板上的钢管是实打实的设计,遇到陷车时,可通过这里把车轮抬起来,又一个传统而实用的设计。

前避震采用与战斗民族国宝级军挎品牌乌拉尔(ural)几乎相同的摇架式悬挂,它能较好地兼顾方向灵活性和高强度需求,比传统的正立套筒式更加结实可靠,目前国内只有自由风配备此结构。

但仔细对比发现它与乌拉尔上的设计还是有些不同,自由风将刹车卡钳放在“摇架”的里侧(上图一),而乌拉尔是外侧(上图二),理论上来说,卡钳放在里侧的安全性更好,不容易损伤。

发动机是目前鑫源市售车型中排量最大的,实际470.5cc的单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2kw/6000rpm,扭矩36N.m/4500rpm,配备油冷散热系统,大单缸、大扭矩、低转速、及稳定可靠的特性正适合军挎的风格。

文章来源:牛摩网

跳转至每周促销

跳转至车型适配